您现在的位置:山西郭氏文化网-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官网 >> 郭氏宗谱 >> 浏览文章
柳林县闫家湾《郭氏家谱》出版面世
日期:2017年12月0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点击浏览下一页   

第一章  闫家湾郭氏源流


 
    根据史书记载,专家考证,郭姓源远流长。郭氏家族是炎黄子孙中黄帝一支,原为姬姓;传到周代,周文王三弟虢叔因封为虢候而封姓,原姬姓改为虢姓;虢国四百多年后,晋献公假虞灭虢,虢国举族迁徒汾阳,虢国裔族为避难而改虢姓为同音字郭姓,至今已达二千六百七十年,一直延姓至今。后郭姓子孙分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据咱闫家湾郭氏祖上传说:“咱是本山西汾阳人,是郭子仪后代。”为此,翻阅了大量历史相关资料,经考证,兴唐名将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汾阳),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其祖出自汾阳,也因汾阳为子仪公安定唐朝建功立业之地,封汾阳王。其八子中长子曜、六子暧、七子曙都曾居住汾阳,后裔代代留居汾阳,也有因各种原因播迁他乡。
    民间习俗流传,闫家湾郭姓和张、王、李、赵四大姓一样,六、腊月不动土,其它杂姓是三、九月不动土;老人们流传说:“唐王封汾阳王比土家大,故后世子孙上坟时直接给先祖上坟,而不是先敬献土家后上祖坟。”但这都是民间习俗和古话传言,只有咱祖传的神秩顶部立有给子仪公拜寿图,下列列祖姓名供后世子孙叩拜。因咱祖上无家谱接续,也无文字记载,故不敢肯定是郭子仪后代。
    为寻到祖根,去年冬天我们去了家谱上记载的鸿图、鸿儒的父亲梦麒、祖父维居住地及墓地的老家——中阳县下枣林乡郭家山村。郭家山的郭姓宗亲也知道闫家湾郭姓是从郭家山迁出的。且郭家山郭姓和闫家湾郭姓的“都甲”相同——“阜民坊一甲”。这就肯定我们闫家湾郭姓是从老家郭家山迁居而来。上寻郭姓从什么地方迁徙至郭家山,郭家山郭姓宗亲和闫家湾郭姓的说法一致——“本山西汾阳人,郭子仪后代,但无文字记载”,因老家郭家山无家谱,我们去了有墓碑的老坟地三处,希望获得一些线索,但碍于老坟地墓碑最早为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所立,清前的祖坟地无法考证。故在郭家山无法寻到确切的线索。
    今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我、郭玉平、郭银安、郭远兴四人去汾阳市,寻找是否有子仪公后世子孙迁徙中阳及郭家山的线索。我们见到了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郭会长给我们的解答是:“这里有子仪公后人于宋、元年间迁居宁乡(中阳)县的线索,你们祖传的神秩上立有给子仪公拜寿图,如不是子仪公后人,不会把外人立在神秩上让后人世代叩拜,说明你们是子仪公后人。”
    根据郭世科会长的解答,及2007年郭润泉在汾阳郭子仪纪念堂拿回来的《郭氏研究》,以及我们四人去汾阳寻根拿回的《郭氏源流考》等12本书上记载,得知其他郭氏家族家谱记载也有连接不到子仪公名下之例,只是家谱、神秩或墓碑的文字记载,就肯定自己家族是子仪公后代。故我们根据传言及祖传神秩上立有给子仪公拜寿图来推定,我们这一支郭姓是子仪公后代。这就理清了我们闫家湾郭氏源流。望后世子孙继续探寻、收集更详实、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进一步充实完善今闫家湾郭氏源流。
                 

                 郭廷泰
二〇一五年 农历六月十六日

第八章  寻根问祖汾阳行


 
    农历2015年3月20日早7时,郭玉平开车从柳林回到闫家湾,带上我、郭远兴、郭银安,一行四人去汾阳寻根问祖。来到汾阳先找到了汾阳王纪念堂,叩拜了子仪公塑像及分列两边的八子画像。知道了子仪公有八子、八女、七十二孙。并得知在唐朝真元二年就建有汾阳王庙;因年久毁坏,二次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利用崇胜寺一佛殿改建;第三次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在汾阳南关兴建占地1500平方米,二进式院落的汾阳王庙。可见子仪公为国为民劳苦功高,一生德高望重,受到后世历代人民的敬仰。临离别我们在汾阳王纪念堂照相留影。

点击浏览下一页

从左到右:郭远兴、郭银安、郭世科、郭廷泰、郭玉平


 
    离开汾阳王纪念堂,电话联系郭氏文化研究会,在汾阳南关找到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郭世科。79岁高龄的郭世科会长在大门外等候我们,在他平易近人热情和气的招待下,使我们觉得很亲近,真是见到了一家人。说明我们是柳林县闫家湾郭氏子孙,根据我们在闫家湾传至16代的家谱记载,我们是从中阳县下枣林乡郭家山村于明朝末年,先祖郭鸿图、郭鸿儒兄弟二人移居闫家湾。据祖上传说,我们本是山西汾阳人,系郭子仪后代;另有民俗“在柳林地区张、王、李、赵四大姓六、腊月不动土,其它所有杂姓三、九月不动土,我们郭姓和张、王、李、赵一样六、腊月不动土”;另一民俗“其他姓上坟先供奉土家后上祖坟,而我们郭姓不供土家直接给先祖上坟”。据说此风俗习惯均源自当时唐王封郭子仪比土家大。还有我们闫家湾郭氏祖传的神秩顶部画的是给子仪公拜寿图,下排列祖姓名。在大年初一郭氏子孙家家大人、小孩拿上香、纸、供品,在神秩前给先祖拜年;郭氏男儿结婚叩拜祖宗,也把神秩请出分辈上香叩拜。关于我们是子仪公后代,在文字方面没有记载,为寻到有力的证据证实我们是子仪公后人。去年冬天我们去了中阳郭家山老家一回,因郭家山无家谱,也无其它碑记,故无法寻根。今来汾阳就是想了解一下郭氏文化研究会有无汾阳郭氏子孙迁居中阳郭家山这一线索,证实我们是子仪公后代。而后郭世科会长说:“你们没有文字记载,只有这些传说是证明不了你们是子仪公后人。而从你们祖传的神秩上画有给子仪公拜寿图,说明你们是子仪公后人,因不管什么家族,不会把外人画在神秩上,让后人代代叩拜。咱郭氏文化研究会,现有子仪公后代元朝前就迁徙中阳,但是否有迁徙郭家山的?这不能确定。我只能给你们解答这些。”为了解多方情况,我们提出要些书籍、资料,郭会长爽快答应,给我们拿来《郭氏源流考》等12本有关郭氏文化研究的书。在我们再三提出要付钱的情况下,郭会长最后确定就付300元工本费吧!为表示对郭老的敬意和感谢,郭远兴给了400元,并互留电话、地址。我们四人又和郭世科会长合影。郭玉平、郭银安提出让郭会长老俩口和我们一起外出吃饭。郭会长说:“你们是客人本应我招待你们,因我老俩口确实年高,我们不去了。你们现在到新修的汾阳王府去看一下,十二点后再吃饭也来得及。”郭世科会长把我们送出大门,握手告别,真是留恋不舍。
    我们上车向北进城,东拐朝文湖景区全国最高的文峰塔方向,去了文峰塔下的汾阳王府。从外面就看到新修的汾阳王府雄伟、壮丽,正面三道门正中门上挂有国家书法大师姚奠中亲笔书写“汾阳王府”金字牌匾。汾阳王府位于文湖景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建筑面积五千四百平方米。该工程以汾阳王府门、汾阳郡王堂和紫瑞楼为建筑主线,融王府、祠堂、寝室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唐朝建筑风格。在三进五间的郡王堂内,正中神台上塑有汾阳王子仪公四米多高的坐立铜像。东偏殿内有子仪公夫妇坐立,八个儿子分列两边的铜像,在未完全竣工,还未开放的汾阳王府内我们感受着王府的气派和宏大,心中非常高兴。我们在文峰塔下、汾阳王府大门前合影留念。离开汾阳王府后又去了交城华国锋主席陵、文水女皇武则天庙,感觉都不及汾阳王府气派。晚八时平安返回。
    从汾阳回来多次翻阅了郭氏文化研究的书籍,从灵魂深处感觉到子仪公的伟大,正如历代名人对子仪公的评价:郭子仪是“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郭子仪历经七朝、历事四帝、福寿双全、誉满天下、子孙满堂。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历史名臣,和谐之圣。历史对子仪公的评价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史称郭子仪是一代纯臣,千古完人。就连毛泽东主席也评价郭子仪是民族英雄。这是子仪公的人格精神:“爱国爱民,顾全大局;和谐友爱,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居功不傲;奋发进取,老有所为”。终生不渝地作下去,才使自己终其一生盛而不衰,赢得世人高尚的评价。
我们闫家湾郭氏子孙是本山西汾阳人,是子仪公后人,从祖传的神秩上立有给子仪公拜寿图,让代代后人叩拜,便是佐证。我们应从灵魂深处和精神品德上,传承子仪公精神,做个有益于国与家的好人。做子仪公满意、放心的后世子孙才好。
    为寻根问祖,我们去了老家郭家山,汾阳郭氏文化研究会,都找不到有文字记载的根据寻到祖根。这是因为我们这一支族的先祖没有高贵的职位,也没有有文化的高人,把我们先祖从何处移居中阳郭家山及历代的家谱记载下来。今有世代口传及祖传神秩上立有给子仪公拜寿图,推定我们是子仪公后人。望后人进一步查实考证充实完善,用更有力的证据论定我郭氏祖根。


 
郭廷泰
二零一五年 农历六月初三

山西柳林闫家湾郭氏族人重走寻“根”路
 

郭远兴


    2017年12月2日,距上次郭家山(中阳县下枣林乡西郭家山村)寻“根”、汾阳寻“根”两年多了,在《山西柳林闫家湾郭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问世、《家谱》主编闫家湾郭氏第十一世孙郭廷泰老先生不幸离世后,为进一步拉近闫家湾郭氏这一氏族与郭家山郭氏、汾阳郭氏血浓于水的宗族亲情,也是为完成郭廷泰老先生遗愿而再次重走寻“根”路。


 点击浏览下一页

    闫家湾郭氏族人重走寻“根”路线图


    这次重走寻“根”之路是由闫家湾郭氏第十一世孙郭玉平发起,第十二世孙郭银安、郭应斌、郭远兴同行,一行四人的寻“根”之旅。早上8点带上提前准备好的《家谱》、土特产(碗团、芝麻饼),驾车从柳林县城出发,沿着东山矿区路经过闫家湾直达中阳县境内的下枣林乡,顺着蜿蜒曲折的山间硬化路,约1小时的车程,来到各方面都相对闭塞的郭家山村。
    黄土高原的冬月天虽然艳阳高照,但不免的还是有些寒意,一大早60多岁的宗亲郭存全夫妇就在等候着闫家湾郭氏宗亲,亲人见亲人眼睛格外明,更何况这是第二次的登门拜访,郭存全夫妇更是热情。闫家湾郭氏族人把此行的目的对郭存全夫妇进行了交流,递交了《家谱》和土特产。接过《家谱》的郭存全甚是激动,如获至宝,虽是一个老农民但对《家谱》却非常热心,前后翻阅家谱内容,询问成书前后经过,得知上次来的郭廷泰先生离世,深感遗憾。对闫家湾郭氏宗亲的第二次回家感到非常高兴。十点多郭存全夫妇留闫家湾郭氏宗亲吃饭,盛情难却闫家湾郭氏族人每人喝了一碗“老家”的南瓜小米饭。吃着聊着,一阵家常话后,因时间关系不能久留。在郭存全夫妇的再三挽留下,闫家湾郭氏宗亲一行四人依依不舍离开了郭家山,驾车经离石上高速驶向汾阳城。

点击浏览下一页
 
    闫家湾郭氏族人与郭存全夫妇进行交谈


    中午12时许,现居汾阳市的闫家湾郭氏第十三世孙郭强从杏花村高速口迎接闫家湾郭氏宗亲,带着闫家湾郭氏宗亲在汾阳市杏花村酒都宾馆吃了午饭,席间听了好多关于郭姓和子仪公的民间流传。饭后游了汾酒博物馆、汾阳王府。看到当地企业家在发展自身企业的同时,也在传承着郭氏品牌、子仪公品牌。文峰塔下雄伟的汾阳王府、以及汾阳王精神在各自的脑海再次烙下深深的印记。
    从汾阳王府联系到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郭世科会长,80岁高龄的郭老,看到闫家湾郭氏宗亲的再次到来激动不已,郭世科会长特别邀请各位宗亲到家里做客,泡茶续家话。期间给予《家谱》极高的评价;再次肯定了山西柳林闫家湾郭氏与汾阳郭氏、子仪公的宗族关系;提出郭氏文化研究会要把此《家谱》作为有价值资料进行研究,并在汾阳王府进行永久收藏;对《家谱》主编郭廷泰先生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在得知郭廷泰先生已不幸离世,深感到惋惜,长叹一句话“廷泰先生功德无量!郭氏失英才!”。


 
点击浏览下一页

    郭世科会长在研究闫家湾郭氏家谱


    闫家湾郭氏宗亲此次重走寻“根”路,是自发而行,前前后后经历过一些坎坷,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有好多村中族人也想一同重走寻“根”路,但碍于经费开支,接待问题等事宜,更主要的是考虑到郭会长的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就谢绝了各位村中族人,在此对各位未能同行的宗亲深表歉意。
    重走寻“根”路,不虚此行!行前大家都感到责任重大,行后又领悟到意义深远。此行,再次团结了闫家湾郭氏族人,拉近了闫家湾郭氏、郭家山郭氏、汾阳郭氏的宗族纽带。同根同祖同族人都在为自己是一名郭姓人、子仪公后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虽然不能有子仪公的雄才伟略,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弘扬社会正能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誓做一个对小家、对大家、对“郭”家、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