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郭里人 郭赞兴
河南省新乡市东区有四个亮点:河南省七大佛寺之一的千年古刹“定国禅寺”、明代帝师,东林领袖郭淐故里定国村东西大街东段路北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北地区最大的家族祠堂、首届中华郭氏十大祠堂的“郭氏祠堂”和明代嘉靖皇帝亲题的“大孝子庐墓处”,也就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公墓表”所在地的“元、明古墓群——郭氏祖茔”及市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新打造的“定国湖公园”。
在“大孝子庐墓处”有一座高达2.30米的石碑,碑额篆:“明伊国左长史进阶中顺大夫郭公墓表”,为明嘉靖三十(1551)年九月二十一日立的一座丰碑,乃明山东单县教谕张行可撰文,赐进士出身陕西按察使在告邑人路珠书丹,儒学廪膳生曹天爵篆额,石匠张行好,张行得、张时进镌刻。有字26行、满行76字,共1474字。
碑文第一句:“定郭村之中有大贤,曰:郭公,……公讳孔完、字元成、姓郭氏、别号前川……”。大贤,余搜索一下百度,“大贤:是指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也就是说: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谋划事情的周密程度,考虑局势的深远程度,怎能是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郭公孔完,河南孝思堂郭氏第六世先贤,他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样事迹而被称之谓:大贤。而惊动整个朝野,嘉靖皇帝亲自题写石刻、河南巡抚简霄奉旨表彰慰问、河南按察使郭田为他赋诗、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朝廷官员、文人墨客,路过此地,无不前来凭吊祭拜。
郭孔完(1492——1550)明新乡县定国村人。河南孝思堂郭氏第六世先哲,武昌通判郭郁第六子。字元成,别号前川。生于宏治五年八月初一日;嘉靖廿九年闰六月初四日,卒于伊王府官署,享年五十九岁。出生时“有紫气充庭”,几岁时,就能理解书、传(典籍)大概意思,父亲曾经教他诗词,随口成诵。正德(1509)年,十七岁就考入县学为秀才,并享受朝庭发给在学秀才的膳食津贴。
十二(1517)年六月初八日,父亲因得罪楚端王,暴卒官衙。二十五岁的郭孔完,解发脱履,号泣步奔,直抵武昌官舍,徒步千里,哀感路人,扶柩归里。葬父于定国祖茔,随搭盖草庐于墓侧,日夜哀泣,晚上经常有仙鹤在这里哀鸣。三年来,响雷声到此处马上停止,人们认为这是他孝心感动上苍。三年,守丧期满,不肯回家。好友张行可劝他说:“你不起为父矣,独不为母乎?”孔完惕然(警觉省悟)说:“完(孔完)有罪,幸君教我。”遂拜谢而起。从此,除“事母承欢,求学以专。”无有二事。嘉靖元(1522)年,以易学领河南乡试,考中壬午科第21名举人。“父子登科”被传为佳话。不久,因议论和礼官不合,退归田里,孝顺母亲。凡《五经、正义》,秦、汉以下诸大家文章一览立即知道其中要旨。
嘉靖八(1529)年九月廿九日,其母扈太恭人病逝,郭孔完再次庐于墓侧,睡在草荐上,头枕土块,身如骨立,发誓终身在此为父母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众亲友们前往劝说,却始终不肯起来,并说:“吾始不能养吾父,今又不能养吾母,以死吾徒矣。”莫逆之交的单县教谕、本县名士张行可劝导说:“昔孔子语曾子,以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子盍思之”。遂起,到吏部选谒(报到,等候选派)。
其事迹震动整个朝野。嘉靖皇帝亲自为其庐墓处题写“大孝子庐墓处”,遣河南巡抚简霄前往慰问,并立“大孝子庐墓处”石碑以示表彰。河南按察使郭田前来慰劳,并赋下:
寒夜草庐深,立谈地下音。震雷环冢歇,草树染啼侵。
朔雪高三尺,白杨古十寻。纲常原在我,见子百年心。
《题郭孝子庐墓处》的千古绝唱。
当时,新乡县有位秀才冬天将其父逐出家门,有人给他讲了郭孔完的事迹后,这位秀才羞愧得无地自容,随将其父接回家善养到老。人们听说此事后,皆谓“孝子锡类,非虚语已。”意思是:孝子的事迹永远可以影响到全天下,来教导人们。并不是一句假话。
嘉靖十七(1538)年,出任陕西兴平县知县。在任五载,时弊一新,廉政爱民。兴建水利,引马嵬泉水四十余里,使农田得以灌溉,兴平百姓丰衣足食。
嘉靖十九(1540)年,担任庚子科陕西乡试同考官,曾兼任咸宁县知县时,兴平县老百姓若有事还要前往咸宁县衙。二十二年,升涿州知洲,
兴 平百姓扶老携幼送于郊外,哭着说:“我兴平之无福也,夺我贤父母矣。”崇祀兴平县“名宦祠”,兴平百姓在城隍庙为其建有生祠。 任知州一载,因得罪兵部尚书涿州史道,而被罢官。
此时,皇上封建亲潘,设长史官以统率僚属,责任攸重,恒难其人。朝廷念其为人正直,二十三年,特升他为伊王府左长史之职。左长史,其实是朝庭派来规谏、监督藩王。郭孔完上任后,则敷陈仁义,辄寓规讽,多次以王法谏止伊王。起初伊王不听,孔完心中忧郁烦闷。后来伊王被郭孔完忠心所感动。伊王将其六年间劳绩上奏于朝廷,赐封中顺大夫。圣旨下,而他已经去逝。人称:“郭公初因庐墓六载,颂为孝;今谏忧六载而死,可谓忠。郭公可谓:忠孝双全。”
伊藩王遣官员护送灵柩回归故里,葬定国祖茔。山东单县教谕张行可为其撰写墓表、陕西按察使路珠书丹。著有《读书寤言》四卷、《前川日录》一卷。载入《兴平县志》、《卫辉府志》、《新乡县志》人物传,祀新乡县“乡贤祠”。
从此,郭氏祖茔,便成为宏扬孝道、教化后人的传统教育圣地。明、清两朝地方官员、文人墨客,路过此地,无不前来凭吊祭拜。
清康熙年间,新乡县知县陈璋祭拜时赋诗曰:
新乐古鄘南,河山况灵宅。
其风肆淳好,挺生多彦硕。
猗饮定国村,汾阳世高阀。
溯自前川公,至孝昭日月。
庐墓鹤夜鸣,一诚能感格。
清雍正年间,佳山堂六子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的大文人王嗣槐作《新乡赋》赞郭孔完:
“孝行纯笃,则庐墓不衰。”
清乾隆年间,天津陶继潜有诗:
名家河朔忆前川,孝德由来六世传。
福建邵蓉采有诗句:
前川大节震中原,接武今朝属乃孙。
郭铨英撰题对联:
中顺居庐昔年仁孝扬先德;子矜守墓此日纯诚表后生。
数百年来,天下学者、名流和官宦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其墓被乾隆《新乡县志》载入“名迹志”。
附二:人物简解:
简 霄,字腾芳,号一溪,明新喻(今属江西)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授石首令,累迁南京副都提督,曾任河南巡抚都御史,十八年,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著有《蓉溪集》。
郭 田,字汝耕,明长安(一说,兰田)人。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进士。初授嘉善县知县(又任长治令)。曾任河南提刑按察使佥事(简称监司),后致仕。曾得到明世宗(嘉靖帝)御批“郭田居官廉平”的赞誉。
路 珠,字子明,明新乡(今新乡县)人。嘉靖八(1529)年进士,初授工部主事,改户部员外郎、郎中,升太平府知府。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工诗文、擅书法。
张行可,明代学者,新乡(今新乡县)人。嘉靖六(1527)年贡生。十六年,任山东单县教谕。
陈 璋,清江南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康熙五十二年,由教习任新乡县知县,署卫辉府事。后委命给饷西陲,皆有异绩。因得罪上意,罢官归里,不久病逝。载《新乡县志》循吏传。
王嗣槐,字仲昭,号桂山。又号啸石斋。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诸生,康熙中荐鸿博,老不与试,授中书。文词瑰丽,尤善为赋,客大学士冯溥所,为佳山堂六子之一。著有《桂山堂偶存》、《啸石斋词》、《太极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