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资故里觅郭资
——河北武安市西马庄村拜贤散记
孟满喜
2018年8月,战友郭海江发出武安市政协、武安神钲书院共同举办的“武安市十大历史人物评选”微信投票活动,其中有他老家西马庄村祖先郭资。
经过激烈竞争,最终郭资高居榜首,获得第一。
投票过程中,笔者出于好奇,搜索郭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此人了不得,不仅是武安历史名人,就在整个大明一朝,也属伟功重臣。尤其是他在73年生涯中,历仕明朝五代,与我介休出将入相50年,历宋朝五代的“三贤”之一文彦博何其相似!
郭资画像
于是,我萌生欲念:如此珍贵信息,何不前往实地搜集素材,给他村撰文宣传一下?电告后,海江战友非常高兴,约定于10月22日到邯郸,23日前往武安市西马庄村实地考察。
23日上午9时多,我俩到达西马庄村,在支书郭邵川、村委委员郭占祥和郭氏后人、原武安市法院民庭庭长郭魁祥、原武安市土地局退休干部郭彦洲、原武安市工商局退休干部郭彦良、太师祠堂负责人郭忠科等人陪同下,拜谒了本村太师祠堂、太师墓,考察了郭太广场及七星桥、太师井遗址。下午进行座谈后,村里赠我《明太子太师郭资传略》一书。一天下来,收获满满,深感不虚此行。
太师祠正厅匾额
郭资其人伟业千古
23日早9时许,我和海江到达西马庄村中太师祠时,郭邵川、郭魁祥、郭彦良、郭忠科等人已在迎侯,简单寒喧后便进入细看。
祠堂坐北朝南,正厅前两座旧碑楼,左侧上款与碑文剥落难辩,落款为“大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丁酉贰月”,右侧旧碑更无法辩认。问是否还有旧碑,他们称过去有十余块,但已全毁了,不免徒生遗憾。院落左侧墙根,并排着几块2004年3月和2010年3月二次修复记事碑和功德碑。正厅廊下,有郭资故里展板、太师祠堂展板、大师莹地展板等展板。
太师祠院内古碑
进入正厅,正中神龛内太师画像端庄慈祥,色彩光鲜,供桌上摆置供果与供香,神像左为祠堂前言,左右山墙为郭氏宗谱。前面两侧展板上是明仁宗和明宣宗给郭资的圣旨原文,祖宗郭资生平简历,还有一块郭资年谱。两侧安放着仿制明代銮驾仪仗,象征与诉说着当年郭资的地位与荣耀。整座大厅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明仁宗、宣宗圣旨原文和半朝銮驾仿制品
这座祠堂为什么叫太师祠?一个朝官祠内竟然摆放皇帝銮驾仪仗!这些,还得从头说起:
郭资祖父郭太,原山西洪洞县老鸹村人,被元朝贵族强征徭夫迁居武安西马庄村。
郭资,字存信,号静岩。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25岁中进士,后任翰林院户科庶吉士、户部主事,父亡丁忧满,任本部湖广司主事、改陕西司主事,因政绩突出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授北平布政司左参议,忠直除弊,深得太祖朱元璋嘉赏,累升左参政、左布政使,时年35岁。
公元1398年,“靖难之役”中,郭资力佐朱棣,留守北平,抚兵按民,筹运军资,所需无误,为朱棣争位立下勋功。朱棣称帝后,被封为户部尚书,行部尚书兼北平布政史,是北平建都后首任行政长官,可见朱棣对其多么信任和重用。他身兼三职,为北平疏导交通,扩建城廓,修造皇宫,讴心沥血二十余年,不仅为明清定都北京,建立垂史之业,更为巩固永乐皇权立下首功,被朱棣视为心腹,“常以汉萧何拟之”赞誉,为“永乐盛世”和“仁宣盛世”奠定了基础。
郭资建北京城之事,《明史·郭资传》仅载“时营城郭宫殿”数字,但郭资20世孙郭魁旺称,他1961年在北京箭楼东墙上,还看到碑记有“总监工郭资”载记。
公元1424年,明仁宗即位,加封郭资为尚书兼太子宾客,后念其年老,晋为太子太师,致仕还乡。
公元1426年,明宣宗即位,郭资再受重用,复职户部尚书,特免每日上朝,赐钞二万贯。郭资感恩,无论寒暑,坐署理政,宣宗称他“譬诸岁寒松柏,愈老愈劲”。
明宣德八年(1434)十二月,郭资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多年执掌户部财权,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逝后家无余资,西马庄老家更是颓垣朴舍,与村民无异。皇帝深为悼惜,专为他罢朝一日,并派礼部尚书胡荧赐祭,工部制棺木、营丧葬,遣大学士杨荣撰文立碑。赠汤阴伯,谥忠襄,封其子祐为户部主事。荣封三代。
郭资殁后,西马庄后裔供为郭姓始祖,编纂家谱立郭资为第一世。在村中心建太师祠,内有皇上钦赐銮驾、御制“太师祠”匾额,与宫廷齐名,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明正德十一年(1516),都御史李克嗣命,在武安城内为郭资建太师祠,存留334年后的1951年,武安组建生产资料公司,祠堂被占无存。
听罢郭资生平伟业介绍,在院西南角见几尊石马石羊,拍照间,郭魁祥说是郭资墓地神道旧物,为防盗失而存于此。
太师祠内保存的茔地神道石兽
于是,我们前往墓地谒拜。
太师茔地在该村西北卧龙岗,按八卦称为乾山,据说此处官脉旺盛,荫泽后人。墓丘坐北朝南,百丈之外,东西大道如金玉官带盘绕于前。神道奇特,非南北走向,而为东西走向。道神安在墓东,墓穴为龙头,向东南偏,神道在东谓之“龙须神道”。神道旁排列石兽及石制官将,但有人盗走石兽和石制官将,现仅留二三个石兽,二个石官仅有旧身,头为被盗后补,一个站立,一个破为三截倒地,令人心痛不己!
太师茔地神道石人
神道碑立于明宣德九年(1435),碑高一丈,宽三尺二寸,大学士杨荣撰墓志铭。作者与郭资“交好三十余年”,故叙事有据,评价甚高:“惟公廉介勤慎刚果有为,自始仕至老,视国事如家事……诚国家忠谨直亮辅弼之臣也”。
左起郭忠科、郭魁祥、作者、郭海江在郭资墓碑前合影
遗踪犹存传说感人
大凡名人,总有一些故事留传后人。为使名人更加乎合后昆精神需求,口口相传中,还会演绎出一些神话传说,使之成为超乎凡人的理想形象。
先说郭资解梦的传说。
郭资中进士后,因才干出众,政绩显著,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一直晋升为北平布政使。当时燕王朱棣(后为明成祖)坐镇北平,与郭资交往甚密。一日,朱棣夜梦头戴白巾,醒后深感白巾乃不详之物,心中不乐,便叫郭资解梦。郭资听罢,请燕王摒退左右,扑通一下跪地叩头,燕王莫名其妙,问其何意?郭资奏称:此梦大吉。殿下身为藩王,占一个王字;白巾者,占一个白字;白巾戴于头上,白字居上,王字居下,岂非“皇”字,此乃殿下九五之兆!朱棣一听,转忧为乐,嘱此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切勿外传。
至于后来郭资在“靖难之役”中,鼎力辅佐朱棣登基,成为朱棣心腹,是否预知此梦先兆,就不得而知了。
正因如此,才有后来“半朝銮驾”之事。
据说郭资营建北京城廓和皇家宫殿完工后,因十八年未回老家,向永乐皇帝请假省亲。朱棣嘉其辛劳勋绩,特赐“半朝銮驾”和金银财物,并派宫廷御厨随行。要知道这“半朝銮驾”,只有正宫娘娘方可享用。郭资“半朝銮驾”出京省亲,何等威风荣耀!
到了顺德府(现邢台市)住下,次日郭资命随行人员留住驿馆,仅带一个仆人和宫廷御厨回乡。
有人要问:郭资身为高官,吃不惯家乡饭了吗?否则,为何只带御厨回村呢!
如果这样想,就大大曲解郭资初始善意了。
原来,郭资深知当地百姓生活清苦,菜肴单调,便想乘此机会让宫廷厨师传艺百姓,造福桑梓。郭资在老家期间,宫廷厨师留下诸多特色菜肴。现在武安久盛不衰的“和村三饭”、“东土山三抹桌”、“西土山三抹桌”等传统菜系,皆为当时所传。
太师祠正堂局部照
郭资回乡探亲,还有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有一次,他不穿官服、不坐官轿,仅带一个随从骑着毛驴,行走乡间,从不惊动官府。有次在邢台客栈,店主见来人像一对乞丐,便推说本店客满,接连三家都是如此。郭资想到人家担心付不起店钱,便对随从说点起纱灯走吧。纱灯点亮时,“户部尚书”四字透亮,店主一看是朝廷大员,连忙谢罪道谦,请入上房住下。次日清晨,郭资临别时要付店钱,店主辞称:尚书老爷入住,小店蓬荜生辉,岂能收钱!几番推让,郭资硬是留下店钱。
事后,店主逢人便赞郭资是个廉洁自律、平易近人的好官。
此外,在西马庄,七星桥和太师井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七星桥,位于东西马庄间河沟上的一座单孔小石桥,因桥顶覆盖着七个磨盘,如七星点缀而名。
明永乐年间,武安频灾,百姓苦极。时任户部尚书的郭资闻知,便暗暗免除三年赋税,除百姓生活所用外,余款用来修建一孔石桥。后来免赋之事被皇帝知晓,便问:“郭爱卿,三年不见河南(时武安属河南辖)粮草进京,何故?”郭资答称:河南建造七星桥,耗资无数,故此地粮草未能进京。皇帝问此桥多大,竟耗河南三年粮草?郭资急中生智,答称:“北有两湖,南为两广,一桥飞架二马庄”。皇帝一听,觉得不小,顺口说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其实,两湖是指东湖村、西湖村,两广是指东广村、西广村,二马庄是指东马庄、西马庄,都是七星桥周围的村落。
过了一年,皇帝南巡返回时,想起河南七星桥,就命郭资带他去看。郭资一见要露馅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快到武安境内时,派人逮了一只知了藏在袖简,趁皇帝不备突然放出,知了尖叫着飞向高空。皇帝问为何物?郭资答为家乡一种猛蝇,咬人轻者伤身,重者丧命,皇帝听后害怕,便说不去看桥了,径直回京吧。
可惜1963年,此地暴雨洪水把七星桥冲垮,后来石磨盘也丢失,现在仅存遗址。
左起郭天义,郭彦良,郭海江,郭魁祥,孟满喜,郭同巨,在西马庄太师广场前合影
太师井,在七星桥北20米处。此井始于何时,无人知晓。据说郭太师每次回家过了七星桥,就会到井台坐一会,和地里的乡亲拉拉家常,喝口故乡井水再回家,村人便将此井叫做“太师井”。
说来也神,有一年武安大旱,周边村庄百姓都在此井昼夜排队挑水,井水一直很旺。直到现在,这里仍有村民吃此井水。
以上故事,如同中华民族诸多传说与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遗址和遣物尚存,已成为当地百姓传习共约的道德基因,也是教育后裔做人做事的精神根脉。
郭资懿德传承有序
郭资故里西马庄村,位于武安市城西八里处,全村2700多口人,郭姓2100余人,占78%以上。
自郭资的祖父起,郭姓已在这里生活700余年,繁衍25代。除本村外,郭资后人分布在武安城及周边十余个村里,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堪称武安市的一个名门望族。
如同共和国沧桑复杂史一样,郭资祠堂也经历了曲折多难的命运。
建国后,祠堂被征做村供销社,继做大队仓库,西下院做村小学,后来成为村两委办公场所。1957年,国家文物部门将明仁宗、宣宗给郭资两道圣旨和郭资七星宝剑一起征去。四清及文革间,祠堂内太师画像、郭民家谱、象牙笏板等贵重物品丢失不见。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兴起,一夜间祠堂的精美影壁被拆,砖块垒了炼铁炉。
至此,整座祠堂消毁殆尽,郭资遗踪渐渐淡出历史记忆和世人视野。
郭资有功于史,上苍不负郭资。
1965年,郭氏第19代郭魁祥应征入伍。1968年探家时,父亲郭天保怕红卫兵抄家,让他带走一卷东西,并说现在不要看,等合适时再看。
郭魁祥1982年转业武安市人民法院,1990年正月初一,已是武安法院民庭庭长的他打开一看,原以为是本户家谱,却不料是整个郭氏族谱。正月初五,他踏雪回到西马庄村,找见支书郭贵考、村主任郭和贵、族长郭世祥等人,一起研看族谱。原来是光绪元年(1875)编纂,从郭资起续至第15世。于是,他们商定成立领导小组,19嗣郭世祥为组长,负责集资整修祠堂,续修族谱由18嗣郭龙会负责。
清光绪西马庄村郭氏族谱
1994年,家谱续至21世,太师祠堂大厅和拜厅整修竣工。郭资生日即农历11月22日,举行开光大典,周边11个村郭姓村民闻讯参加,隆重热闹,轰动了全市。
1995年,郭氏族人又集资整修院落,建起祠堂大门后,将太师祠申报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祠堂文物保护领导组,19嗣世祥为组长,周边有郭姓居住的郭二庄村,西湖村、郭家岭村、云家岭村、沙沟村、西土山村、西马项村、上团城村、骈山村、城关镇各有一名副组长,成员若干。现在的组长是原工商局退休干部郭彦良,除各村副主任外,本村副主任为村民郭同巨、郭忠科、郭同生、郭如田。
领导组的任务:一是负责集资,二是日常修缮,三是续修家谱,四是组织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五是接待参观游客。
后来,又有几次对祠堂进行了修缮充实,形成了现在规模,家谱也续修至24世。
自从1990年祠堂复修开放后,每年11月22月郭资生日前夜,本村所有村民无论何姓,都要自发前往祭拜,年复一年,已然成俗。次日,便有外村郭姓后人前来祭拜。每逢五年大祭时,周边10个农村都要派出祭祀仪仗和红火热闹参加大典,本村还要请来剧团助兴。每年祭祀已经形成庙会,数日人涌如潮,热闹非凡。
下午座谈中,他们说起西马庄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总体设想:挖掘郭资文化,弘扬郭资精神,打造传统文化村落,发展文化旅游,造福本村百姓。鉴于经济原因,他们设想二步走:
左起:支书郭邵川,作者,法院退休干部郭魁祥,村委委员郭占华,在探讨郭资文化
第一步是整修太师墓,恢复神道原貌,恢复七星桥,恢复太师井,在村文化广场新设郭资文化墙。回购村民所占的祠堂西下院,辟为郭资文化展馆。
左起郭海江,郭彥良,郭魁祥,郭同巨,孟满喜,郭天义在太师石像前合影
第二步是,现在请人制做郭资文化园区旅游项目规划,完成后审报立项,筹措社会资金,或由郭姓企业家投资开发,打造为武安文化旅游新品牌。
听到这里,我高兴地说:愿你们脚踏实地实现规划。届时,上慰郭资英灵,下荫郭氏后人,可谓功德无量!
孟满喜,男,1949年生,退休干部,介休市作协会员。擅长历史文化研究、散文写作,先后有文章发表于『山西文明网』、『老家山西』、『文化晋中』等媒体和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