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这个成语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而且这个成语里面的虢指的就是虢国,郭姓的来源,就与西周时的诸侯国——虢国有关系。
【出镜】三门峡台记者 阮静:我身后的这张(图)就是西周分封形势及五国迁播图,那么在这张图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虢国分封和迁徙的整个范围和过程,那么郭姓究竟同当时的虢国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周武王灭商以后,开始分封诸侯,武王的叔叔虢仲、虢叔分别被分封于东虢和西虢,后来,东虢和西虢都汇聚于现在的三门峡一带。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但这两个国家犹如唇齿相依,相互帮衬,晋如果袭击虞国,虢国会出兵救援;晋国如何攻打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后来,晋献公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回头又把虞国灭掉,这就是成语假道伐虢的来历。因虢郭同音通用,虢国灭亡后,有的虢氏后裔便以郭为姓。
【同期声】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刘社刚:晋国假途伐虢,将虢国给灭了,虢国的末代国君虢公丑带领一部分贵族跑到了洛阳,然后又从洛阳迁徙到黄河以北,苏国当时是和虢国通婚联姻的一个诸侯国,虢国的国君虢公丑就老死于此,所以这里面诞生了一部分虢国的后裔。
郭氏后裔,尤其以山西晋阳一带的郭氏家族最为出名。唐代时,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他不但中兴了唐王朝,也中兴了郭姓家族。而郭子仪的祖先,正是虢国灭亡后北迁队伍中的一支。
【同期声】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刘社刚:晋国把虢国灭亡以后,将一部分贵族迁到山西省汾阳市一带,这里面建了一个虢城村,有大虢城、小虢城村,这里面也有一支郭姓的后裔,在此繁衍壮大,著名的郭子仪这一家族就从这里兴盛起来的。
郭姓除了出自虢国,还有说法,是以夏朝时的郭国为姓。第三支以居地为姓。郭,指的是外城,是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便以郭为姓,也有以居住在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和北郭的,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郭姓人口有大约1382万,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