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与毛泽东
作者:郭金星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大将军,平息安史之乱,再造唐室。被封为汾阳王。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据资料考证毛氏远祖是今陕西华县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国家主席。
毛泽东游击战十六字原则与郭子仪十六字原则之异同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贼来则守,贼去则追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昼扬其兵,夕袭其幕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后只有几百人的剩余部队来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毛泽东采取以宁冈为中心的“打圈子”战术,四处游击,平均九天一战,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1928年1月,江西国民党军第27师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在遂川的一个会场,毛泽东再将“打圈子”战术深化一步,提出了“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指挥部队避实击虚,连续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进剿”和“会剿”,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总结红军游击战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朱德将游击战的作战原则进一步概括为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寿晓松研究员认为,尔后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乃至于人民军队的全部作战原则,都是由此发展出来的。全国抗战八年,毛泽东领导敌后军民与日伪军作战万余次,游击战争显示了空前的威力,毛泽东称之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网上有篇文章说:“毛泽东,这位崛起于东方的军事伟人,不仅翻天覆地般改变了中国历史,也用自己独创的游击战争理论为世界军事理论宝库增添了闪光的一章。他的理论,诞生在中国,却冲破了时空限制,影响着世界!”
哪么毛泽东的十六字原则在历史上与他人有无借鉴与传承的关系呢?
其实,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提出并实施过“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的十六字原则。
《旧唐书》记载,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玄宗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郭子仪带本军东讨。于是郭子仪举兵出单于府,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传首阙下。禄山遣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河曲,子仪击败之,进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以功加御史大夫。十五载正月,贼将蔡希德陷常山郡,执颜杲卿,河北郡县皆为贼守。二月,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师下井陉,拔常山郡,破贼于九门,南攻赵郡,生擒贼四千,皆舍之,斩伪太守郭献璆,获兵仗数万。师还常山,贼将史思明以数万人踵其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子仪选骁骑五百更挑之,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我军乘之,又败于沙河。禄山闻思明败,乃以精兵益之。我军至恆阳,贼亦随至。子仪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贼人不及息。数日,光弼议曰:“贼怠矣,可以战。”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阵于嘉山,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亦结阵而至,一战败之,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
根据上述记载,郭子仪用他提出的十六字原则为指导,在李光弼的配合下,取得了安史之乱爆发以来的最大胜利,这就是“嘉山大捷”。 “嘉山大捷”使郭子仪军声大振。而同月,潼关守将哥舒翰开城击贼为贼所败,导致潼关不守,玄宗幸蜀,肃宗幸灵武。七月,肃宗即位,诏郭子仪班师,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宰相房琯请兵万人,自为统帅以讨贼,反为贼败,丧师殆尽。唯倚朔方军为根本。这就是说,通过与哥舒翰及房琯的比较,更显得郭子仪的英明伟大和他提出的十六字原则对于克敌制胜的巨大作用。
至于毛泽东的游击战十六字原则究竟有没有借鉴郭子仪的十六字原则,他自己没有说,不过,郭子仪作为大唐中兴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新旧唐书都有他的列传,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不可能不知道。而且,毛的十六字原则四句话中有三句与郭子仪说的几乎完全相同:郭子仪的第一、二句在毛那里变成了第一句和第四句,郭的第四句“夕袭其幕”则变成了毛的第三句“敌驻我扰”,郭子仪列传中“贼人不及息,数日,光弼议曰:贼怠矣,可以战”,与“敌疲我打”的意思基本相同。尽管如此,由于毛泽东自己没有明说,我们不能说他的十六字原则直接借鉴了或传承于郭子仪的十六字原则,我只是把两个十六字原则的异同摆出来,其结论让大家自己去作!
总而言之,郭子仪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并实施了“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的十六字原则,并据此取得了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胜利,为平定安史之乱、实现大唐中兴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军事思想理论宝库中闪耀着千秋不灭的光芒!
再谈毛泽东与郭子仪在军事战略上的几点相似之处
一、毛泽东领导的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与郭子仪领导的河中大生产运动之异同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粮食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毛主席、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党中央不仅制定政策,主要领导人还以身作则。毛泽东在杨家岭自己住的窑洞下面的山坡边开地种菜,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精心管理。年近花甲的朱德总司令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和自己的特务组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开垦了3亩地,种植各种作物,利用早晚精管细作。中央书记处的其他成员也都亲自动手开荒种地。
以王震为旅长的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是当时整个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1943年,359旅的战士们从临镇到九龙泉,长50余公里,宽10多公里的地区,开荒种地达100,000亩,而且收获颇丰。1944年,开荒种地260,000多亩,产粮35,000石,收棉花5,000斤,实现了年初下达的每人生产粮食6石1斗,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的计划。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自足,不但不要政府一分钱、一粒粮、一寸布,反而向政府交纳公粮10,000石。达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使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困死”、“饿死”我抗日军民的企图,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和创导的南泥湾精神在历史上是否首创呐?其实,郭子仪在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就已经实行过了,比毛泽东整整早了1170多年。
郭子仪作为大唐中兴名将,是平安史之乱第一功臣,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他领导的河中大生产运动知道的人却不太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那年,郭子仪就是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举兵平乱的,其后担任过多种要职。历时7年零3个月的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公元764年,又发生了仆固怀恩叛乱,郭子仪再任朔方节度使,处于两京之间的河中地区就成了朔方军的根据地。公元765年郭子仪回镇河中。经历10年的叛乱和平叛,曾经的大唐盛世,几近国力耗尽,财政极端困难,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不堪负担军费开支。为了解决军队粮食给养问题,郭子仪发动将士们垦地种粮。他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带头,耕种了100亩地,他部下的将士也各自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在郭子仪和将士们的带领下,士兵们积极性高涨,河中地区的荒地几乎全部得到开发,生产的粮食不仅足够军饷开支,而且还有剩余······
这里边,两者背景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具体做法却很相似,都是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而且意义、作用都很伟大。
二、毛泽东从陕北到西柏坡的线路与郭子仪讨伐安史乱军线路之异同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朝政腐败,藩镇势力迅速扩大。镇守东北边境的蕃将安禄山,身兼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范阳(治今北京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市)三镇节度使,部下拥兵十五万,蓄谋推翻李唐王朝,暗自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准备着发动叛乱。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南下占领了河北、河南的许多州县,并攻破东都洛阳。唐朝廷慌忙应敌,十一月,授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出兵东討。郭子仪举兵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頃,传首阙下。禄山遣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河曲,子仪击败之,进收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开东陉(在今山西代县东)。十五年正月,贼蔡希德陷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执颜杲卿,河北郡县皆为贼守。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师下井陉,拔常山郡。破贼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南攻赵郡。生擒贼四千,皆舍之,斩伪太守郭献鏐,获兵将数万。·····我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贼亦随之。六月,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5000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今河北定州),于是河北十余郡县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郭子仪军声大振,本想北图范阳,直捣安禄山老巢的,因肃宗刚刚即位于灵武,不得不奉命班师。
再 看1190多年后的公元1948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从陕北到西柏坡所走的线路,他们先是在陕北转圈转一年多,然后东渡黄河,进入晋北。在此之后,到河北平山西柏坡的线路,与郭子仪出单于府、进入晋北之后的线路基本相同。毛泽东一行过大同后,还住过五台山,吊过雁门关。而且毛泽东此行目的地西柏坡与郭子仪平乱的井陉、常山、九门、赵郡、恒阳、嘉山、博陵等地,距离都很近。
当年郭子仪之所以选择这条线路,作为一代名将,自有地理上、军事上的战略考量。而毛泽东作为伟大战略家也选择了这条线路。两条线路基本相似,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至于他是参照了郭子仪的线路,还是无意中与之巧合,毛主席自己没有说,我们也不能轻易下结论,只有留待大家共同分析、共同思考了。
史实补充
郭世科
读古今书籍,
悟其中精华。
郭子仪所能,
毛泽东全领。
灵活去运用,
战胜蒋王朝。
同为家国事,
古今两伟人。
读浙江宗亲郭金星先生《郭子仪与毛泽东》一文,引发我多年的相同思考,现补充一些史实:
郭子仪屯兵耕田,是在被封为汾阳郡王二年后的公元764年,领兵到汾州平息仆固怀恩反叛驻军汾阳直至765年,今汾阳市的田屯、靳屯,就因郭子仪屯田而名;还有个村叫郭太尉庄,就是因郭子仪在此驻军平息仆固怀恩反叛被封为太尉而得名。
毛泽东与郭子仪相同进军路线中的河北省平山县原名房山县,是因郭子仪领兵在此讨伐安史之乱而改名为平山县。
还有毛泽东的狂草,与郭子仪狂草惊人地相似。
还有,毛姓在《百家姓》注释本中,标名“西河郡”,而西河郡乃今汾阳市历史称名。
如此诸多相同相似之处,均值得专家学者深入研究。